为什么这本七十多万字的《三国演义》流传千年?它的魅力在哪里?
1981年袁阔成的三国演义。
作者/李志工编辑/历史鼎鼎
《三国演义》共有70多万字,战争描写占据了大部分空间,战争描写超过40次。然而,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描述并没有给读者一种负担感。相反,读者认为每一次战争描述都是正确和耐用的。这么多的战争描述已经成为《三国演义》的一个特点——这是由于作者巧妙的细节处理和权重。
众所周知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只有几场重要的转折战役:官渡战役——曹操打败袁绍,奠定了魏国的基础;赤壁战役——周瑜打败曹操,火攻之计突破百万曹兵。这场战役已经开始展现了三国的鼎立之势;定军山战役——黄忠与夏侯元战役,成为平定汉中的重要战役;罗城战役——刘备打败张任,成就了蜀汉帝业;夷陵之战——刘备输给鲁迅,被火烧连营,失去了70多万兵将,以至于白帝城托孤,这也是蜀国从繁荣到衰落的开始;上谷之战——诸葛亮火烧仲达军,本来打败司马懿的,但上帝的保护让司马懿反败为胜。这也是诸葛亮在世时的最后一场战争,他不幸死于仇恨。
这些战役对当时的形势发展、小说的情节推广、人物形象的深刻塑造等都具有重要意义,值得一读。因此,小说作者也在这些战斗中动了很多心思,用了很多笔墨。在官渡之战中,作者用了两章描述了这场战役,即“官渡第30次战败,抢乌巢孟德烧粮”和“曹操仓亭第31次破本,玄德荆州依刘表”。与“温酒斩华雄”、“三英战吕布”、“徐楚裸衣战马超”等只有一两个片段的描述相比,笔墨更多。356回三国演义袁阔成。
而真正让作者大心思的是赤壁之战。从第43次“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”开始,作者就为这场战斗做好了准备和伏笔。直到第50次“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”,他还在写赤壁之战。在这近八次的描述中,有孔明“智能孙权”、“智能周瑜”、“舌战群儒”的机智形象塑造,以及“巧借东风”、“智能华容”、“草船借箭”。还有周瑜机智却冲动,才华横溢却傲慢的对比形象塑造。此外,还描绘了关羽的忠诚、曹操的乐观、孙权的远见、菅泽的远见、庞统的智慧和骄傲、黄盖的忠诚和勇气。此外,还描述了关羽的忠诚、曹操的乐观、孙权、菅泽的远见、庞统的智慧和骄傲以及黄盖的忠诚和勇气。因此,这场战争的详细描述不仅是三方整体形势变化的需要,也是深化各类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这是对整体战争的描述,但是,在单一的战争描述中,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有巧妙的详细安排,例如,作者没有描述太多的直接战争场景,但战争的前奏,渲染,用近六次描述战争的前奏,一方面缓解了战争给读者带来的悲伤,悲剧,另一方面,它对营造文学氛围和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。
评书三国演义袁阔成全。
这也显示了作者的独创性。可以看出,作者不仅注重整体描述的适当细节,而且在局部和个人描述中也有详细的处理和详细的安排,轻轻处理非常合适,给读者一种审美感、沉浸感、享受感。三国袁阔成评书网365。
《三国演义》是一部历史小说,是一部“谷仓官方野生历史”,也是一部英雄传奇。因为它结合了官方历史,加入了野生历史,既有官方记录,也有民间传说,既有公众理想,也有自我愿景,所以它结合了传统、官方、民间和作者的个人思想。可以说,作者利用历史来维持良好的政治理想,并秘密地表达了对邪恶政治集团的批评。81年版评书袁阔成三国演义。
我们可以具体分析这一理想和批评:首先,作者强调了支持刘反曹的倾向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以刘关张和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是正义的代表。曹魏集团代表邪恶。
这种倾向不仅是罗贯中的心声,也是民间的心声。这种想法早已存在于民间,罗贯中有机地结合了民间观念。这种倾向自然遵循传统的道德标准——以下犯罪是不忠和邪恶势力,不会被认可。这是自古以来所有的想法,所以这个想法更容易引起当时读者的共鸣。另一方面,拥刘也表现出对仁政和明君的向往,反曹则是对暴君和暴政的仇恨。
因此,可以说,整部小说的概念是从儒家伦理出发的。在此基础上,它结合了数千年来人民的心理,表达了对董卓、曹操和邪恶统治集团的仇恨,以及对圣贤和清平社会的渴望。自古以来,“向国家报告,向下安黎舒”也是中华民族国家的美好愿望和政治愿望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作者在小说中,这种倾向对吸引读者的情感投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下一期预告:古代生不如死的刑罚有哪些?有多残忍?(作者/陆军编辑/历史鼎)评书三国演义365回全集袁阔成。
联系作者QQ:841991949